中国芯片产业弱,是相对而言的,放眼全球,中国是为数极少的在芯片全产业链上布局并形成竞争力的国家。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自主研发芯片在全球占比大约为7.78%,这当然与中国的使用量不相称,但如果放在全球排名,也就仅次于美国、韩国、日本,与德国不相上下。
不过,面对美国的压倒性优势,中国“芯”的质量与数量都显得微不足道。到2017 年,中国已经连续数年占据了世界最大集成电路市场的“宝座”,但这个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主要的产品中芯片却严重依赖进口。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进口3770 亿块芯片,进口额合计达到2601 亿美元。同年,中国原油进口额合计1623 亿美元。中国进口芯片所花的代价,已经连续数年远超进口石油所花的代价。计算机处理器、汽车内联式芯片等高端产品更是极度依赖进口,严重“卡脖子”。
信息产业本以高附加值为特征,就因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信息产业往往只有2%~ 3%的利润,“卖一台电脑只赚了一捆大葱钱”。数据显示,每年仅是个人电脑和处理器中用的微处理芯片,国外就从中国赚走100 多亿美元。
有一定核心技术,但在外界重拳之下,却难有还手之力。这是此次中兴“禁运”事件给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里的每家企业、每个行业、每个国家再次敲响的警钟。
“这不仅导致经济上受制于人,我国信息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也面临巨大威胁,黑屏事件、华中数控遭美制裁事件都是很好的例子。没有别的选择,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己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李国杰的话掷地有声。
芯片之难
既然芯片这么重要,难道中国没有早早布局、自行研发生产?
事实上,中兴在布局,华为也在布局,制造电脑、音箱、机顶盒、摄像头的许多中国企业都在布局和研发芯片。但为什么中国不断崛起的科技企业没能掌握足够的核心技术呢?中国芯片业发展不繁盛,原因何在?
在这里,盲埋孔电路板厂可以先简要总结我国芯片产业历经多年追赶却始终面临的三大障碍。
1. 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
中国电子学会专家王桓分析认为,芯片产业是典型的“大投入,大收益;中投入,没收益;小投入,大亏损”,不达到一定规模和体量,很难有明显效果。少有企业愿意去坐几年冷板凳搞核心技术研发。
截至2017 年6 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387 亿元人民币,对我国芯片产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按照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的支出标准,大基金仅能支持2 个大型芯片公司。从企业研发投入来看,中国大陆最大的芯片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16 年研发经费不超过10 亿美元,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2016 年研发经费为3.18 亿美元,与下图中的芯片巨头相差甚远。
2016 年全球半导体企业研发支出排名(10 亿美元以上)
2.“生态链”:国产芯片造得出来,用不起来
中兴事件发生后,不少人问,大力投钱能发展好芯片产业吗?
芯片有非常明显的“生态链”特点。不可能等到国产芯片和国外芯片一样好的时候再用,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核心技术是用出来的,只有在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升,坚持住,迈过一个门槛后就会实现良性循环。
英特尔、高通等企业早期就建立了技术架构和标准,形成“树根”,在它们上面长出了微软、苹果、谷歌等“树干”,再继续长出各种硬件软件“树枝”。国产芯片在一次次攀爬高峰的过程中,被国际巨头的“生态链”一次次击败。早年的“方舟”,后来的“龙芯”,都无法衔接这一生态链,需要自主研发另一整套独立体系。龙芯总裁胡伟武为此感叹:“对芯片来说,产业链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技术先进性。最先进的技术可能会被市场干掉,但最实用的技术会留下来”。
在建立“生态链”的过程中,芯片持续高速地试错、更新、升级,也是一个客观规律。以华为的手机芯片为例,目前市场份额仅次于苹果、高通,排名世界第三。其最早研制的芯片饱受诟病,不被市场认可,但华为通过自身构建的下游产业链持续提供试错机会,几年后让手机芯片迭代至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服务器等更高端设备市场,国产芯片难有这样的平台。部分国企采购时,往往将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视作首选。国产自主芯片如果长期被国际巨头压制,市场劣势将“连累”技术升级,导致自主研发后继乏力。
3. 人才储备不足
发展芯片产业,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企业,简单的固定资产堆砌并不能真正地推动产业发展。但我国IT 领域人才培养不平衡,大多数人才都集中在技术应用层面,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层系统的人才少。用业内一位专家的话来说,“全国高校开设了2600 多个计算机专业,本质上都在教学生如何用计算机,而不是如何造计算机,就如同汽车专业只培养驾驶员一样”。
之所以国内IT 人才培养中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等底层技术有较高门槛,只有顶尖院校才培养得出来; 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对计算机人才的考核大多以发表论文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芯片研究领域发论文较难,因此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养计划的机会也更少。
此外,国内芯片研发人员的收入相对于IT 行业其他门类来说并不算高,配套行业的材料、机械等从业人员的收入就更低。在IBM、英特尔等国际公司,不仅有各个层次的领军人物,几十年专门从事某项工艺开发的工程师也有很多,形成深厚的技术积累。而国内专门从事某一项工艺10 年以上的工程师非常少见。在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快速造富神话和房价带来高昂生活成本的今天,大量优秀人才被挤出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